缺乏责任感的原因之四,是认为事不关己,或不关本部门的利益,因此对审议议题不感兴趣,缺乏热情,甘作“听客”,不愿发言,即使发言也是敷衍了事。这也是一种狭隘的利己主义和部门主义表现。这种缺乏大局意识的思想和事不关己就高高挂起的做法,对人对己,尤其对事业都极为不利。
造成审议发言质量不高的另一方面原因,是发言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不充分。这主要表现在:一是不进行调查研究,闭门造车,或进行调查研究不深入,对审议议题的相关数据、范围、程度、因果、趋势等情况掌握得还不够全面、具体。二是对议题相关的法律法规条款不够熟悉,不够了解。因此,不能结合相关的法律法规条款进行科学、客观、深入、细致的分析,以至影响审议发言的质量。
二、功夫在会前
一是常委会委员必须深入到议题相关部门,全面、及时、认真的作好调查研究,广泛深入地听取各方面的各种不同意见。这里要强调的是全面、客观,即所调查掌握的情况,不是大概的,而且是不能以偏盖全或时过境迁的,只有调查掌握的情况全面、及时、准确,才能有客观而正确的判断分析,有了正确的判断分析,才有了较高质量审议发言的必备基本条件。
二是调查过程中,收集材料、了解情况要做到由表及里,去伪存真。召开座谈会时既要剔除谈话人因个人恩怨、好恶所参杂的偏见和不实之词,也要善于听懂“弦外之音”和“话中话”,以便通过循循诱导,顺蔓摸瓜,掌握更多的真实情况。
三是对调查获得的材料,要认真进行归纳梳理,善于在纷杂的表象面前,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要害,抓住议题的要点和焦点。一个议题可能涉及的问题很多,要紧紧围绕事物的内因,围绕大家格外关注甚至争论的焦点问题展开,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而没必要为一些非本质、非要点的细枝末节纠缠不休,以至跑题。
在会前做好调查研究工作的同时,还要对拟审议工作的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和业务知识进行学习,做到一定程度的了解和掌握,对于重要的相关条款还应原文记录下来,以便审议发言时引用。
三、发言之要,重在技巧
一是审议发言时间长短的把握。会上,除主持人有要求的外,一般不限审议发言者的发言时间,这就要靠审议发言者根据议题的多少,现场的氛围状况等情况而自行把握。一般情况下,一次审议发言以5至10分钟为宜,特殊情况例外,既不可三言两语,应付了事,更应忌长篇大论,没完没了。
二是发言内容结构的把握。基本原则是从实际需要出发,实事求是,详略得当。在调查的发言结构上,发言的主体应是查找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或建议。要多研究问题,少谈成绩,对工作成绩的总结不应篇幅过多,应概括性地进行总结,否则就成了重复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