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我县大力扶持贫困村加强水利、交通、人畜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造血”功能。三年多来,共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3076.75万元用于改善贫困村的基础设施条件,其中新(修)建道路370条450.375公里,修建桥梁35座106.5延米,建成人饮工程7处,有效解决了49120户22万多人的出行难、饮水难的问题。生产、生活环境的有效改善,为贫困村经济发展和困难群众创业致富构筑了良好平台。
(三)加快产业扶贫步伐。我县认真贯彻开发式扶贫的方针,坚持用发展的方式解决贫困问题。2011年以来,根据32个贫困村的资源优势和农业发展现状,先后投入产业扶贫专项资金564.05万元,引导扶持贫困户种植穿心莲、黄瓜、甘蔗、油茶、辣椒等,对荔枝、茶树进行低产改造和八角后续管护,并扶助养殖淡水鱼、蛇、竹鼠等,通过促进农业增效,带动农民增收,加快贫困户脱贫步伐。据统计,现已扶持发展中草药种植4440亩、蚕桑新植250亩和低产改造370亩、淡水鱼养殖42.3万公斤、单竹种植392亩、养蛇1.92万公斤、养猪680头、良种糖蔗低产改造4120亩、八角后续管理3620亩、辣椒种植180亩、黄瓜种植570亩、辣椒种植180亩、荔枝低产改造150亩、茶树低产改造200亩、油茶种植400亩、番石榴种植200亩、麻竹种植340亩、养蜂500箱、养竹鼠180只。以调研组实地查看的官垌鱼养殖为例,县政府及有关部门在工作中十分注重连片示范开发建设,先后在塘田、黎木、月光、玉叶、旺贵等投入30多万元建成连片开发的小窝养鱼,形成产业效应,使受益群众达400多户1000多人。
(四)统筹推进各项扶贫工作。一是深入开展行业扶贫工作。加大行业资金整合力度,全县在涉农资金的安排上尽量向贫困地区倾斜。据不完全统计,全县各部门在三年来的涉农资金中投入贫困地区1.2675亿元,如县交通部门今年安排贫困村水泥路建设13条,共20.2公里,投资853.2万元;水利部门安排项目5处,投资270.89万元;农业部门在龙门村委指导建立一个家庭农场,面积达500亩,带动辐射周边群众1000多人。二是切实加强社会扶贫工作。通过将社会扶贫工作与新农村建设、“美丽浦北.清洁乡村”相结合,进一步加强定点扶贫和对口扶贫工作,协调各联谊单位投入帮扶资金共120多万元,落实对口扶贫资金45万元;积极动员社会各界特别是企业参与扶贫,如泉水镇通过招商引资,目前有一定规模的企业有30多家,提供就业岗位有3000多个,拓宽了贫困人口的增收渠道。三是认真落实信贷扶贫政策。三年来共争取到上级的贴息贷款1.47亿元,贴息资金553万元,其中获得贴息的企业4个,贴息贷款9100万元,财政扶贫资金贴息273万元;扶贫到户贴息贷款5600万元,财政扶贫资金贴息280万元,解决了部分贫困户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贷款难的问题,促进了产业发展。四是加大智力扶贫力度。紧紧围绕产业项目开发开展技能培训,共投入扶贫培训资金145.2万元,开展各类扶贫培训2万多人次,其中培训贫困村农民5849人次,劳动力转移短期培训5000人,“雨露计划”培训400多人。通过培训,极大地提高了贫困农民的致富技能,有效调动了广大群众参与扶贫开发的积极性。
三、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尽管我县的扶贫开发做了一些实实在在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地理区位劣势、多年贫困积淀、管理机制不畅等,导致我县的扶贫形势仍然较为严峻,扶贫任务还十分艰巨。
(一)扶贫资源整合不够,项目实施后续管理滞后。从扶贫对象分布上看,列入“十二五”扶贫规划的32个贫困村中,大部分都分布在比较偏远的地方,项目实施分布点多、面广,增加了建设管理成本,需要投资增大,实施难度较大。从扶贫资金使用效率上看,扶贫资金过于分散,发挥不了综合效应,容易出现重复和交叉建设,容易造成资金的不必要浪费。从扶贫项目管理质量上看, 一些乡镇、村只重视争取了多少项目,接受了多少帮扶资金和物资,忽视了对帮扶项目和物资的使用管理,在项目设置上没有从贫困村、贫困户的角度去考虑该发展什么项目、如何实施管理好项目,没有把资金与项目的质量完成情况挂钩。涉农项目资金整合力度不够,“整村推进”效果不明显。特别是种植业扶贫项目实施后的后续管理严重滞后,影响了扶贫项目综合效益的发挥。
(二)社会扶贫力度不大,扶贫工作长效机制不够健全。一方面,由于我县不是国定、区定贫困县,因此,扶贫资金的安排、项目的争取仅面对贫困村,而由于各部门在上报项目时不能体现贫困村的优先地位,目前扶贫工作更多的体现在扶贫系统的资金上,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扶贫部门单打独斗的局面,正是由于在工作联系、项目对接、资金整合方面缺乏相互之间有效的衔接,贫困村的道路交通、农田水利、人畜饮水以及其它社会事业的建设项目,有时会造成有的项目几家单位扶持,而有的项目又无人扶持的现象。另一方面,从调研情况看,目前我县的扶贫工作一般体现在帮扶主体的自觉行动上,没有刚性的目标任务,一些部门和镇乡帮扶方式单一,给钱给物忙于应付,没有从建立长效的帮扶机制上下功夫。在贫困村建设中,虽然各部门的项目与扶贫开发有所结合,但没有一套长期的向贫困村倾斜项目以达到“整村推进”建设新农村的投入机制。特别是帮扶方对贫困问题的调研,贫困村发展规划的编制,信息的反馈,资金的管理等方面做得不够完善,造成社会扶贫的盲目性。
(三)主导产业匮乏,贫困群体自我发展能力差。近年来,我县贫困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有所改善,但由于基础差、底子薄,加上贫困地区支柱产业还没有完全形成,群众增收速度相对还较缓慢,贫困村群众收入还是低于全县普通农民收入。而且,贫困群众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综合素质不高,思想观念落后,经济活动单一,“家底薄、财源少”,生产经营能力较低,在激烈的市场经济自由竞争体制下,抵御风险和自我发展能力脆弱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
四、几点建议
(一)坚持领导重视,提高思想认识。一是思想认识要进一步统一。要把做好帮扶工作始终作为重要的社会系统工程,摆在政府及相关部门重要的工作位置上,抓紧抓好。二是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要充分发挥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的统筹协调作用,调动各扶贫相关部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明确职责,落实任务,扎实推进全县扶贫开发工作的顺利开展。三是相关部门要切实加强扶贫项目实施的后续管理,充分发挥扶贫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四是进一步加大对扶贫工作的宣传力度,广泛动员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党员干部,扎实开展好部门包村、干部驻村和单位结对帮扶工作,调动各方积极性,确保扶贫工作更加扎实有效推进。
(二)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强化资金投入和管理。在资金的投入上,目前我县扶贫资金只有中央、自治区财政扶贫资金,而市、县级没有资金投入。由于余下的贫困村的生产生活条件都比较恶劣,在这些地方修建基础设施如道路、饮水工程等项目建设难度非常大,而且当前项目建设所需物资、劳务价格也不断上涨,项目单位投资越来越高,因此,要进一步加大我县扶贫资金的投入力度,巩固存量,力争增量,以提高项目建设资金标准,尽量减轻贫困群众负担。在资金的使用和管理上,要严格执行扶贫资金管理有关制度,对所有涉及到村的扶贫资金、项目,实行面向社会公示公告,做到专款专用,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经得起各级的例行审计。
(三)整合扶贫开发资源,发挥扶贫资金使用效益。要把扶贫工作与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经济发展相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进一步整合涉农项目资源,形成帮扶合力,建立脱贫致富的长效机制,发挥帮扶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县政府及相关部门要研究出台一些具有较强操作性、可行性的项目资金整合管理方面的政策办法,一方面,将定点帮扶资金、财政扶贫资金、以工代赈资金、信贷扶贫资金、国家投入的涉农资金和其它社会资金聚集起来,向贫困地区集中投入,捆绑使用,提升开发效果,以最大限度实现整合使用,充分发挥扶贫资源的引导作用和综合效益;另一方面,加强对掌握涉农资金的部门的刚性约束,如明确有关涉农资金安排到整村推进贫困村的比例等,从机制建设上提升扶贫开发效果。
(四)突出抓好产业化扶贫,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把培育发展主导产业作为整体脱贫的主渠道,调整优化贫困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大力扶持贫困地区因地制宜发展具有区域特色和比较优势的主导产业。帮助贫困村、贫困农户按照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合理开发当地资源,逐步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产业发展格局。把一村一户的特色小产业与区域性的特色支柱产业结合起来,提高产业关联度,如官垌鱼养殖、荔枝种植等,真正建立和拓宽农民增收的稳定来源。加大扶持力度,建设一批优质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扶持发展比较优势突出、市场空间大、与基地农户衔接紧密、能拉动农民增收的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五)加强智力扶贫培训,提升农民脱贫致富本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坚持抓好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并根据地区主导产业发展方向和劳动力市场需求,切实开展中药材、黄瓜、八角等种养殖实用技术培训和电子电工等专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民脱贫致富的本领,加快贫困地区富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力度,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同时,在村两委换届后,更要充分发挥基层干部的领头雁作用,抓好贫困村干部政策业务培训,选派农村致富带头人参与村支两委管理,模范带动农民科学致富。